外媒之声 | 拜登访问中东的几个问题

发布者:温越涵发布时间:2022-07-22

【编者按】

美国总统拜登的首次中东之行已经落下帷幕,黎巴嫩大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系博士叶格赞·塔基于715日在《新阿拉伯人》网站发表时评文章认为,拜登中东之行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加速中东地区石油生产来填补美国因对俄罗斯制裁而造成的产量缺口,二是拉拢战略盟友共同对抗伊朗在中东地区的野心。作者指出,尽管美国试图与沙特重归于好,并依靠沙特的力量重新回中东舞台,但仍然面临重重挑战。全文编译如下:

越来越多的政治和外交舆论开始质疑美国加强中东地区联盟的方式。拜登总统此次访问中东旨在重新投资美国先前宣布撤出的中东地区,同时将权力交还给中东国家。但矛盾的是,美国又试图让阿拉伯国家、以色列和土耳其之间达成和解,建立一个针对伊朗的“逊尼派联盟”,以此应对伊朗在中东地区的野心。

众所周知,美国宣布撤出中东地区并不意味着美国在中东的影响力就此消失拜登此次访问中东的主要目的是重建美国和中东国家之间的信任,建立双边联盟,以应对中国和俄罗斯带来的挑战。达成此目标的关键在于美国能否重新恢复与以色列和沙特这两个主要战略盟友的关系。此次中东之行拜登就任总统以来对中东地区的首访并不会为历届政府关注的巴以冲突带来太多的外交进展。当前国际形势波谲云诡,世界两极对立加剧,俄乌冲突导致国际油价飞涨,美国经济也随之陷入衰退期,在民主党为中期选举做准备之际,美国消费者反对声日益高涨,而从拜登在特拉维夫的声明中可以看出,巴勒斯坦问题已被进一步边缘化。

715日下午,美国总统拜登抵达沙特西部城市吉达,同沙特王储穆罕默德··萨勒曼碰拳,来源:BBC


关于拜登此访的一点疑问:埃及和土耳其为何不在其出访名单中?

拜登和沙特王储穆罕默德··萨勒曼“友谊之船”能开多远?美国政府又提出了什么条件?美国会满足穆罕默德王储近日接受《大西洋》杂志采访和与其他官员会面时提出的条件吗?拜登是否会愿意向沙特出售更多武器,以支持沙特对也门的进攻,遏制伊朗的“扩张主义”,他又是否会将人权和民主价值观问题重新提上日程?拜登总统对中东地区的态度与其作为总统候选人时的态度有所不同。在候选人时期,拜登指责沙特在也门问题上越界,并表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沙特官员在2018年支持刺杀持有不同政见的记者卡舒吉,因此他将沙特视为“贱民国家”。但今时不同往日,由于该地区正面临着更复杂的问题,拜登不得不放弃他曾经提出的“美国对外政策的指导原则是引领民主政权战胜极权政权”的理念。

不断变化的环境迫使美国的外交政策做出让步,但这并不意味着以政治现实主义为特征的美国政策会完全发生改变。沙特可能会同意加速石油生产来帮助填补美国因对俄罗斯制裁而造成的产量缺口。反过来,美国也会帮助沙特,延长也门政府与胡塞武装之间的停战期限。但是,拜登政府仍然无法确保沙特政府能够支持美国对中国和俄罗斯采取强硬措施。美国和沙特之间的基本协议,就是美国向沙特提供武器使其免受伊朗及其代理人的侵害,以及制定访问前商定的安全部署。沙特正在寻求更多的防御设备,其中包括爱国者反导系统,新的安全保障以及民用核设施援助。作为回报,沙特将致力于就能源安全达成更广泛的协议。众所周知,此访是在海合会的广泛框架内进行的,而拜登团队和沙特的交往则被其称为“中东和平的一部分”。

716日,拜登与六个海合会成员国及埃及、约旦、伊拉克领导人共同参加吉达“安全与发展”峰会来源:阿拉比亚电视台


比借助“政治自恋”处理国际和地区事务更为严重的问题

拜登的中东之行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沙特愿意恢复地区角色,重新回归活跃的国际石油主要供应商身份。但石油市场对于油价下跌并没有做出迅速反应,还在等待新的信号。“欧佩克+”已率先承诺在七月份增产64.8万桶石油,但是实际净增产量只有21.6万桶。不过,拜登此访也存在疑点,比如为什么没有访问埃及和土耳其?埃及方面,在拜登出访前夕,其宣布同俄罗斯共同实施的一项耗资210亿美元的民用核反应堆正式开工建设。该项目早在7年前就已公布,但受美欧对俄罗斯制裁的影响,该项目的完成可能需要更多时间。土耳其方面,俄罗斯总统普京与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于719日在德黑兰与伊朗总统莱西举行三方峰会,土耳其仍然坚持最功利的“实用主义”策略。两国态度显而易见。总而言之,拜登应该意识到其错误,并停止重复他在美国撤出阿富汗后说的那句话:“我很清楚,人权将是我们外交政策的核心。”俄乌冲突已经不再是理想的民主哲学问题,美国必须重新考虑其最初的外交政策议程。这将考验美国处理危机的外交能力,美国不仅需要保障沙特的利益,还需通过外交手段解决多重地区危机和冲突。

拜登政府上台以来,一直表示要重整特朗普政府带来的混乱局面,结束石油时代,创造新的政治模式,实现其亚太战略。但显而易见的是光靠“政治自恋”来处理国际和地区问题是无济于事的。(注: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编译|何雨倩

审核|汪 倩、谭 旻

编辑|温越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