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与你们同在】阿拉伯国家新冠病毒疫情观察周报 第18期(11.02-11.08)

发布者:温越涵发布时间:2020-11-09


·疫情发展综述

  

截至当地时间11月9日0点,阿拉伯国家累计确诊2340432例,死亡40461例,治愈1935851例,较一周前(11月2日0点)新增151249例,疫情出现较大幅度反弹。

本周沙特、阿联酋、科威特、卡塔尔、巴林、突尼斯、毛里塔尼亚、吉布提、叙利亚、索马里、也门、科摩罗疫情总体稳定。沙特日新增病例逐渐下降,基本维持在470例以下,在诊病例不断减少;沙特卫生部官员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病例或出现大幅增加;沙特商务部表示,已命令商店和购物中心延长季节性销售时间,防止购物者拥挤。阿联酋第三波疫情仍在持续中,本周日新增病例基本超过1000例,较上周有所下降;副总统兼总理、迪拜酋长阿勒马克图姆等多名高级官员接种了中国开发的疫苗。科威特日新增病例数维持在700例左右,外交部提醒国民,如无必要,不要前往欧洲以及其他目前疫情严重的国家旅行,避免感染新冠病毒。阿曼疫情总体平稳,第二波疫情已逐渐得到控制,在诊病例数开始下降。卡塔尔卫生部表示,卡塔尔已经成功遏制新冠疫情,疫情曲线已拉平,每日新增病例有所减少,每周住院病例数也在减少;卫生部在其官方网站上发文表示,将从8日起为国立中小学教职员工注射季节性流感疫苗,以预防季节性流感,增强教职员工体质,为防止新冠疫情加剧预设一道防火墙。巴林日新增病例及在诊病例不断减少,第二波疫情已得到控制。11月5日起,巴林各药房开始提供新冠病毒快速抗原检测试剂盒,每个试剂盒最高售价为4第纳尔。突尼斯在诊病例数出现大幅下降;突中央银行表示,受疫情影响,突尼斯前9个月旅游收入减少约60%,外来投资减少23%。叙利亚内阁就新冠疫情防控召开会议,总理阿尔努斯要求政府部门继续落实疫情防控措施,尤其做好学校、商场和工作场所的防疫;内阁要求相关部门提高口罩和消毒用品产量,并通过媒体提高民众对病毒危险性的认识。

埃及、苏丹、巴勒斯坦疫情略有反弹。埃及日新增病例开始超过200例,在诊病例逐渐上升;2日,埃及总理马德布利在新冠疫情防控最高委员会会议上表示,为严防第二波疫情到来,从3日起在公共场所强制实施戴口罩措施,违者将罚款4000埃镑(约合1740人民币);7日,埃及议会下院选举在13个省开始第二阶段国内投票,各投票站均继续采取严格防疫措施;卫生部发言人穆贾希德发表声明,共有约1000辆救护车在投票过程中待命,把未通过体温检测或有明显症状的投票者及时送往附近医院。巴勒斯坦疫情略有反弹,本周中有三天日新增病例超过700例,累计确诊病例已超过7万例。

伊拉克、黎巴嫩、利比亚疫情仍不容乐观。伊拉克疫情仍不容乐观,但已逐渐平稳,日新增病例维持在3700例以下,增速有所放缓,在诊病例开始减少;7日,伊拉克卫生部长哈桑·塔米米和埃及卫生部长哈莱·扎耶德举行两国高级别卫生官员视频会议,讨论疫情的最新发展情况,提出启动两国医学科研合作、培训团队等疫情应对建议。黎巴嫩疫情仍在恶化,日新增病例数达到疫情暴发以来最高纪录2142例,在诊病例数直线上升,累计确诊已接近9.5万例;黎巴嫩政府宣布,自11月2日起,每日宵禁时间调整为21时至次日5时。利比亚仍处在第二波疫情之中,在诊病例数不断增加。

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约旦疫情急速恶化,出现大幅反弹。摩洛哥日新增病例数达到疫情暴发以来最高纪录5836例,本周四次突破5000例,累计确诊病例超过25万例。摩首相、卫生大臣、内政大臣等纷纷公开表示,当前全国疫情情况的危急程度令人震惊,对某些公民不配合抗疫的行为深感遗憾。政府决定自11月10日18时起延长全国卫生紧急状态至12月10日18时,取消非斯、拉巴特、杰迪代5家医疗分析实验室的核酸检测授权,并将继续在全国范围进行定期资质审查;重新开放卡萨布兰卡国际会展中心改建的方舱医院,接收重症病人。国家医保局将在基本医疗保险项下报销和支付新冠肺炎的诊疗费,其网站已公布检测、治疗用药方案和价目表供公众参考监督。目前可凭医师处方接种四价流感疫苗Vaxigrip。阿尔及利亚疫情出现大幅反弹,日新增病例数几乎是上一周的两倍,加之此前治愈病例并不多,阿或面临更为严峻的第三波疫情;阿尔及利亚防治新冠疫情专家委员会成员贝卢霍辛认为,目前疫情可能比统计数据显示的更为严重。约旦疫情急速恶化,日新增病例达到疫情暴发以来最高值5877例,本周平均日新增在5000例左右,累计确诊病例数超过10万例,成为阿拉伯国家中第九个确诊病例数超过10万的国家。约旦水利与灌溉部、公共工程与住房部、交通部等部门因员工确诊而暂时停工。约旦医学专家预计,至11月底,约旦日新增病例将达到7000-9000例,日新增死亡病例可达90-100例,重症监护病房已达最大容纳量。

 

表一:阿拉伯国家疫情数据


(按照阿拉伯国家累计确诊人数降序排列)


表二:阿拉伯国家疫情趋势图

 

·聚焦:后疫情时代中国与苏丹的合作机遇

两千年前中国与苏丹就已有往来。六百多年前,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从中国一路延伸到苏丹萨瓦金港,中苏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愈发密切。新中国成立后,中苏两国于1959年建立外交关系,一直以来双方真诚友好、平等相待,始终坚持互信互利、互鉴互助的主旋律。2013年,苏丹成为最早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并与中国签署共建协议的国家。2015年,中苏共同宣布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两国关系进入新时代。2019年苏丹发生政变后,中苏双方在各层面的合作并未受到重大影响。2020年,在新冠病毒肺炎全球大流行的冲击下,中苏人民携手抗疫,再次书写中苏友谊新篇章,为后疫情时代进一步合作奠定基础。未来,相信中苏两国能够把握时代发展脉搏,把握共建“一带一路”带来的机遇,为两国关系发展添砖加瓦,续写友谊新章。


苏丹萨瓦金港远景

(图片来源:国际在线)


政治互信不断增加

中国与苏丹一直是患难之交。历史上,双方有着共同的反殖斗争历史。现实中,双方在地区国际场合一直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一方面,中国坚持对苏丹和平与安全问题的立场,坚持政治解决、促进对话谈判、坚持照顾各方正当权益,坚持安全与发展并重原则。中方多次在中阿合作论坛、联合国等双边或多边组织的会议中表达对苏丹政府维护达尔富尔地区和平稳定、推进政治过渡进程等行动的支持,也呼吁将苏丹从“支助恐怖主义国家名单”中移除,呼吁政治解决阿卜耶伊问题。另一方面,苏丹对中国台湾问题、南海问题、新疆问题等均持积极的立场,承诺坚定奉行一个中国原则,支持中国统一大业;积极评价中国新疆人权事业发展成就和反恐、去极端化成果,支持中国在涉疆问题上的立场,称赞新疆反恐和去极端化的工作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新冠疫情暴发期间,中苏双方高层领导保持紧密联系,双方政治互信不断增加。今年2月,王毅国务委员兼外长应约同苏丹外长阿斯玛就新冠肺炎疫情通电话。4月,李克强总理应约同苏丹过渡政府总理哈姆杜克就新冠肺炎疫情通电话。5月,中国政府向苏丹派遣抗疫医疗专家组,协助苏方抗击疫情。疫情发生以来,中苏卫生专家多次举行视频会议,分享抗疫经验。中国政府、地方省市、民间机构及有关企业积极向苏方捐赠医用口罩、防护服、检测试剂、医用手套等抗疫物资。


10月3日,苏丹主权委员会主席布尔汉、南苏丹总统基尔和乍得总统代比(前排左至右)展示最终和平协议

(图片来源:新华网)

后疫情时代,中国与苏丹将继续保持地区与国际问题上的相互支持。今年9月25日,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戴兵大使在安理会苏丹问题公开会上发言指出,鉴于苏丹政治进程取得积极进展,安理会应根据最新形势发展,及时审查对苏丹制裁,设立解除制裁路线图,释放积极信号。中方呼吁有关国家尽快将苏丹从“支恐”国家名单中除名,取消对苏丹的单边制裁,为苏丹政府和人民抗击疫情提供有利条件。10月3日,苏丹过渡政府与反政府武装在南苏丹首都朱巴签订最终和平协议,该协议对苏丹国内政治经济及社会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我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就此事答记者问,表示中方“对苏丹过渡政府同主要反对派武装签署全面和平协议表示欢迎和支持。这有助于苏丹继续平稳推进政治过渡进程,希望苏丹有关各方落实好全面和平协议。中方愿同国际社会一道,继续为推动苏丹和平、稳定与发展发挥建设性作用。”10月22日,戴兵大使在安理会审议阿卜耶伊问题会议上发言,呼吁各方共同努力,政治解决阿卜耶伊问题。

中苏双方要不断加强治国理政经验交流,在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社会制度、军事制度、生态文明、民生保障等层面深入交流,为推动苏丹政治过渡、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做出贡献。此前,中国出版了三卷多语种版本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国高层官员多次在苏丹主流媒体撰文介绍中国经验,双方也组织过一些党员、官员研修活动,为双方交流治国理政经验搭建了平台。后续,随着苏丹政治过渡进程的顺利发展,政治重建、经济发展、社会制度建设等问题不可避免。双方加强治国理政经验交流,有助于苏丹学习中国的成功经验,少走弯路,早日实现稳定与发展。


经济合作规模不断扩大

近年来,中国与苏丹经贸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据我外交部发布的消息,2019年,中苏双边贸易额达到30.33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9.2%,两国经济技术合作涉及石油、地矿勘探、建筑、路桥、农业、纺织、医疗和教育等多个领域。中国连续多年保持苏丹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超过130家中资企业投资苏丹经济、民生等广泛领域,累计金额超过130亿美元。

后疫情时代,随着苏丹被移出“支恐”国家名单、其国内政治过渡进程不断取得新成果以及新冠疫情逐渐被控制,苏丹经济发展或迎来新的起点,中国与苏丹的经贸合作也将面临新的机遇。


中国-苏丹农业合作开发区园区规划图

(图片来源: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

农业方面,中苏双方可继续加强农牧业技术合作。此前,双方农业技术合作已取得重要进展,已签署农业领域的合作备忘录,建立中苏农业合作执委会,建成中苏农业合作开发区、援苏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中国为苏丹举行了56期农业技术培训。当前,一方面,苏丹过渡政府将农业项目及相关产业视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希望通过发展农业振兴国家经济,因此大力发展农牧产品及其加工产业,中方在农产品种植与加工领域具有丰富的经验,可就此提供一定技术支持,据中国驻苏丹大使马新民在《今日喀土穆》报发表的文章,中国将积极推动企业依托中苏农业合作开发区,继续探索苏丹芝麻、花生、苜蓿等经济作物,延伸棉花“白色产业链”,依托援苏屠宰场项目,提高苏丹畜牧产品附加值,打造畜牧业“红色产业链”。另一方面,苏丹虽曾被称为“非洲粮仓”,近年来也在大力发展农业,但一直处于粮食危机之中,这与其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技术不当、耕地流失等有一定关系,中方也可就此予以一定技术援助。

工业方面,双方务实合作前景广阔。近年来,中苏工业合作主要集中在石油勘探、港口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苏丹国家多元化发展战略的对接下,双方在这些领域取得诸多成就。2018年9月,中石油、山东高速、中电科、中化地勘、中港、中铁建、中国海关总署、山东地质局等单位与苏丹签订12个项目的签约仪式,涉及能源、矿业、农产品、基建、电力等领域。中苏在石油领域的合作成为苏丹经济腾飞的动力,在港口开发领域的合作使得苏丹港成为苏丹乃至北非通往世界的枢纽,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合作让苏丹民众过上道路通畅、有水有电的日子。后疫情时代,中苏仍可在能源矿产、港口开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不断深化合作。合力开发苏丹金属矿产,苏丹除了石油和黄金,其它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也非常丰富,具有分布广、储量大、找矿潜力大的特点,适合开发,中苏双方可在此方面展开合作,将矿业打造为苏丹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利用苏丹丰富的水力资源发展运输、发电、旅游等产业,正如马新民大使所言,“中方愿积极推动中苏企业落实苏丹港合作开发协议,共同推动红海经济特区建设;依托尼罗河水运疏浚等重点项目,共同开发尼罗河航运和旅游资源;依托苏丹港-青岛友好城市纽带和两港一河优势资源,建设红海货运集散中心。”也通过传统基础设施建设满足苏丹民生需求,通过新基建建设推动苏丹数字化发展,“中方愿继续积极参与苏丹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喀土穆新国际机场和卫星导航等重点项目,深化卫生教育软基建、信息技术新基建、交通运输硬基建等领域合作,推动中苏共建‘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可持续、惠民生方向快速发展。


文化交流历久弥新

教育培训领域,职业教育仍是重点合作方向。中苏教育合作始于1962年互派留学生;到八十年代,中国向苏丹提供了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援助。1989年,中国向苏丹培训学校提供教员及设备资助,援建恩图曼职业培训中心。近年来,中苏教育合作稳步发展,中方每年接收一定数量的苏丹奖学金留学生。2008年10月,国家汉办与喀土穆大学签署合作建设孔子学院的正式协议,2009年11月举行揭牌仪式。新冠疫情暴发后,线上教育、网络课堂等成为新的教育方式,一些教育资源开始数字化。但对于苏丹这样数字化基础设施还较弱的国家,普及线上教学有一定困难。后疫情时代,结合苏丹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其培养各领域的技术型人才仍是双方教育合作的重中之重。


恩图曼职业培训中心

(图片来源:中国驻苏丹大使馆)

新闻媒体领域,中苏双方要继续加强合作一方面,中国对外传播需求不断增加,与境外媒体合作,不仅能增加信息的传播能力,也能够提高境外民众的接受度,向苏丹人民呈现一个更客观真实的中国。苏丹官方通讯社苏通社已与新华社建立业务联系。新冠疫情暴发后,中国驻苏丹大使馆与《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合作,分别在苏丹《关注报》、《报业报》推出中国抗击疫情专版,苏主流媒体均对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努力和举措进行报道。3月5日,驻苏丹使馆与苏发行量最大报纸《关注报》合作推出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专版,共刊发5篇文章,为苏读者详细阐述中国抗击疫情所作努力,并向提供帮助的苏各界朋友表达感谢之情。另一方面,中苏媒体间可加强交流培训、人才培养和互访考察等活动,共同推动双方新闻产业吸收新鲜血液,不断向前发展。


苏丹媒体代表团访问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

(图片来源: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

 

科技合作未来可期

随着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浪潮与新冠疫情的发展,苏丹政府也逐渐开始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2013年,作为太空技术总体发展规划的举措之一,苏丹设立了空间与航天研究所。

人造卫星领域,中苏双方可以进一步加强合作。近年来,中苏在人造卫星领域取得了一定合作成果。2019年11月3日,苏丹首颗人造卫星“苏丹科学实验卫星一号”在中国支持下于太原卫星发射基地成功发射,报道称该卫星主要用于经济和太空研究领域。后疫情时代,中苏可以进一步加强人造卫星等太空领域合作。一方面,中国自主开发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风云气象卫星等已经在为部分阿拉伯国家提供服务,应用领域覆盖国土整治、环境保护、灾害预报、反恐安全、导航救援、通信传输、教育医疗、空间科学实验等,获得阿拉伯国家广泛认可;中国积极推动“空中丝绸之路”建设,大力推进“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建设,打造立体化、多元化共建网络,让更多阿拉伯国家拥有自己的卫星。另一方面,苏丹正积极推进经济转型和国家现代化,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在农牧业生产、交通运输、防灾减灾和资源能源等多个方面服务和支持苏丹社会经济发展。


2019年11月3日,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搭载发射苏丹科学实验卫星一号等卫星

(图片来源:参考消息)

数字化领域,未来中苏双方可探索合作的可能性。虽然苏丹数字化的基础不足,但正努力跟上世界的步伐,推进数字化发展,今年6月,苏丹政府宣布加入联合国数字支付联盟,以促进包容经济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近几个月来,苏丹各大学也在争相制定数字化发展方案。据苏丹通讯社发布的消息,截至9月,苏丹科学与技术大学是苏丹数字化水平最高的高等院校,在全球参与排名的3266所高校中排204位。

 

非传统安全合作大有可为

公共卫生领域,中苏合作蒸蒸日上。医疗卫生合作是中苏合作的传统项目,自1971年中国向苏丹派遣了第一批援苏医疗队以来,已经有35批医护人员赴苏援助。1998年,上海医药集团与苏丹国家药品采购中心合资兴建上海苏丹制药厂,开创了中非医药投资合作的先河。2000年后,中苏医疗合作在中非合作论坛机制带动下乘势而起。中国政府先后为苏丹改扩建恩图曼、阿布欧舍、达马津三座友谊医院,并配备先进的诊疗设备。近年来,中苏医药贸易额稳步增长,现已接近1亿美元,居非洲前十。此外,中方还向苏方提供了大量医药卫生领域的奖学金和培训名额。新冠疫情暴发后,中国政府派出人数最多、专业最全的抗疫医疗专家组驰援苏丹。中国医疗队为苏医护人员举办七期抗疫知识培训讲座,面向普通民众录制防疫科普节目,在国家电视台滚动播出。中国专家组的工作成果得到苏丹各界高度认可。中国专家组不仅赢得了苏丹同行的信任和尊敬,还受到苏丹民众的热烈欢迎,频频登上苏丹主流媒体和社交媒体头条。后疫情时代,中苏双方要不断落实此前提出的系列倡议与举措,推动援苏医疗队、中苏友谊医院项目优化升级;加强公共卫生治理交流,加强公共卫生应对能力建设合作,加强医疗基础设施合作;中方将“继续支持苏丹国家公共卫生实验室升级改造项目,鼓励两国专家开展联合研究,并探讨中医药合作。”


中国援苏抗疫医疗专家组与苏丹医护人员交流经验

(图片来源:中国驻苏丹大使馆)

灾难防治领域,中苏双方可加强经验交流。世界第三长河长江和第一长河尼罗河分别流经中、苏两国,洪涝灾害几乎是难以避免的自然灾害之一。9月5日,苏丹因洪灾进入为期3个月的紧急状态,洪灾已导致无数人流离失所。除了前文提到的通过卫星系统加强自然灾害监测外,中苏双方可在相关方面加强经验交流,做好防灾减灾顶层设计,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脱贫减困方面,苏方可借鉴中方经验。根据联合国人权高专办消息,截至今年4月,苏丹4300万人口中有200万因冲突流离失所,还有超过110万的移民与难民。疫情之前,已有大量苏丹人因失业、通货膨胀、缺乏社会保障而生活艰难。根据苏丹财政预算数据,目前苏丹至少有90万户(约450万人)贫困家庭。而中方在消除贫困和支持贫困地区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近14亿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这当中有中国治国理政的独特经验,也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为此,中苏双方可加强脱贫减困领域的经验交流,帮助苏丹民众早日过上富足的生活。

后疫情时代,中国与苏丹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仍有巨大发展空间,相信中苏双方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引下,将不断落实“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为各自发展带来新的曙光,为世界发展注入新的力量。

 

撰稿:李雪婷

排版:温越涵

审校:王广大 陈越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