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与你们同在】阿拉伯国家新冠病毒疫情观察周报 第13期(9.28-10.4)

发布者:温越涵发布时间:2020-10-08


 ·疫情发展综述

截至当地时间10月5日0点,阿拉伯国家累计确诊1709211例,死亡30562例,治愈1454346例,较一周前(9月28日0点)新增99494例。

本周沙特、卡塔尔、埃及、苏丹、毛里塔尼亚、吉布提、索马里、也门、科摩罗、叙利亚等国疫情稳定。沙特疫情持续好转,治愈率已达到95.57%。沙特政府宣布于10月4日起重新开放麦加大清真寺,分阶段恢复朝觐,目前已确定第一阶段每日参观上限为6000人;预计10月18日,朝觐人数将增加到每日1.5万人,最多允许4万人在清真寺礼拜;11月1日起,外国游客将获准进入清真寺,届时朝觐人数将增至2万人,允许6万人进入清真寺。沙特旅游大臣艾哈迈德·哈提卜表示,沙特计划于2021年初恢复发放旅游签证。得益于卡塔尔政府采取的有效防疫措施和民众积极配合,已度过疫情高峰期;10月1日,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最高委员会发表声明决定对所有入境人员采取强制隔离措施;10月2日,卡卫生部更新疫情低风险国家和地区名单,将新加坡、俄罗斯、保加利亚、马尔他、墨西哥和中国台湾加入名单中,并删除捷克。埃及日新增确诊病例数维持在120例左右;目前中埃两国正计划签署开展新冠疫苗合作意向书;9月28日,埃卫生和人口部长哈莱接种中国研发的新冠疫苗,亲自参与中国新冠疫苗在埃及的第三阶段临床试验。苏丹、毛里塔尼亚、吉布提、索马里、也门、科摩罗日新增病例数基本在10例以下。叙利亚日新增病例数略有上升,整体平稳。

科威特、巴林、巴勒斯坦、阿尔及利亚、利比亚疫情逐渐好转。科威特在诊病例数开始下降,科新冠病毒应急委员会宣布,需要进入科威特的各类人员可通过申请包机入境,在科威特的外国人可申请包机离境;9月30日,科威特埃米尔萨巴赫去世,为限制疫情传播,科王室宣布葬礼仅限亲属参加。巴林第二波疫情已逐渐褪去,日新增病例数与在诊病例数不断下降。巴勒斯坦在诊病例数持续下降,10月1日,巴武装组织哈马斯宣布其第二号领导人萨利赫·阿鲁里在黎巴嫩贝鲁特确诊;10月3日,巴勒斯坦第八次延长全国紧急状态。阿尔及利亚日新增确诊病例数自9月初以来不断降低,本周基本维持在150例,但阿政府一再强调暂不考虑开放边境和恢复学校授课。利比亚在诊病例数仍在上升,但日新增病例数持续下降。

伊拉克、摩洛哥、阿曼、阿联酋、黎巴嫩、突尼斯、约旦疫情持续反弹恶化。伊拉克累计确诊病例已接近38万,且每日以接近5000例的速度增长;英国杂志《经济学人》相关报告显示伊拉克疫情已“失控”;与此同时,正有数百万穆斯林涌向圣城卡尔巴拉参加伊玛目侯赛因朝觐,伊卫生部对此表示担忧,并呼吁民众遵守防疫措施。摩洛哥疫情持续恶化,累计确诊病例已超过13万,部分地区出现反弹,新增病例中一半以上来自卡萨布兰卡;10月1日,摩洛哥政府宣布延长卡萨布兰卡管控封闭措施两周。阿曼疫情仍在反弹中,累计确诊病例数已超10万,阿曼卫生部在其官网呼吁国民严格遵守外出戴口罩等防疫规定,尽量避免在公共场所活动。阿联酋疫情持续恶化,本周日新增病例数连续破疫情以来最高纪录,达到1231例,累计确诊病例逼近10万。10月2日,迪拜危机与灾难管理最高委员会宣布阿联酋公民可在抵达迪拜后进行核酸检测,其他居民和游客必须在出发前往迪拜前接受检测;自迪拜转机、过境的乘客必须在出发前接受检测;从迪拜前往他国旅游的阿联酋公民、居民和游客仅在目的地国家/地区有要求时,才需要进行检测;受疫情影响,阿联酋航空计划裁员3万人。黎巴嫩日新增病例数连续突破疫情暴发以来记录,达到1321例,目前累计确诊病例已接近4.5万;为应对疫情蔓延,黎巴嫩政府宣布将自10月4日上午6点至10月12日上午6点期间,对疫情严重的111个村镇实行全面封锁,上述村镇内除医院、药店、面包房和超市外其他商业和私营机构全面关停。突尼斯疫情仍在反弹,日新增病例基本在1000例以上,突政府宣布自9月28日起加强新冠防疫措施,要求所有餐馆、咖啡馆一律改用一次性餐具,民众在公共交通工具和室内场所必须佩戴口罩,禁止举行大型文化体育活动,控制婚丧活动参加人数。约旦疫情持续恶化,累计确诊病例数已超过1.5万例,9月30日日新增病例数打破疫情暴发以来最高纪录,达到1776例,在诊病例数直线上升。约旦全国流行病委员会日前表示,约旦疫情已进入社区传播阶段,民众应提高防疫自觉性,遵守防疫要求,在公众场合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10月1日起,约旦宣布暂时封闭安曼郊区的中东最大巴勒斯坦难民营——巴卡难民营,近期报告显示该难民营出现大量病例。


表一:阿拉伯国家疫情数据


(按照阿拉伯国家累计确诊人数降序排列)

 

表二:阿拉伯国家疫情趋势图

 

聚焦:后疫情时代中埃共建“一带一路”的新机遇

 

早在3000多年前,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和埃及就已在古丝绸之路上相遇;2000多年来,伴着丝路驼铃和海上千帆,两国人民在交往中不断增进了解、加深友谊。进入新世纪,中埃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伙伴,2014年双方签署“一带一路”相关合作文件,并宣布将双边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双方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积极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在经贸、人文等领域的合作都取得可喜成绩。根据路孚特公司发布的数据,在“一带一路”基础设施投资领域,埃及规划项目总数达109个,是继俄罗斯之后项目最多的国家,项目总价值达到1000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七。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区作为“一带一路”重点项目,截至2020年6月已吸引企业85家,累计销售额达17亿美元,直接解决就业逾4000人。目前,中国在埃及投资额为70亿美元,其中90%是最近5年投入的,为埃及提供了4万个工作机会,增加了5800万美元税收。


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工作人员接受体温检测

(图片来源:津滨网)

疫情期间,中埃共建“一带一路”取得诸多合作成果。习近平主席和塞西总统通过通话和互致信函亲自引领两国抗疫合作,亲自擘画疫情后的两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发展。疫情下,埃及没有对进口中国商品采取任何限制措施,中国也保留了一条航线为双边物资、人员运输提供便利。在两国共同的支持下,双边贸易、投资、基础设施建设、金融、高新技术等领域的合作逆势上扬、稳步向前,合作项目有加无已。根据中国驻埃及大使馆发布的消息,2020年上半年中埃两国进出口贸易总额66.92亿美元,同比增长2.7%;中国对埃直接投资7168万美元,同比增长34.6%,展现了两国合作的旺盛生命力。同时,在埃中资企业坚持疫情防控和生产建设“两手抓”,确保作为“一带一路”旗舰工程的埃及新行政首都中央商务区、“斋月十日城”市郊铁路等大项目合作不停歇;中埃联合口罩生产线、苏伊士经贸合作区保税仓、阿布吉尔港口项目等一批新投资项目顺利落地。

除传统的投资基建等经贸合作,疫情期间中埃双方在医疗卫生、线上贸易、远程教育等领域实现新的突破,为未来共建“健康丝路”、“数字丝路”,实现民心相通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机遇。

 

医疗卫生合作助力建设“健康丝路”

中埃医疗卫生合作已有基础。近年来,中埃医疗卫生合作是在“中阿卫生合作论坛”的框架下进行的,2015 年首届中阿卫生合作论坛上,埃及等阿拉伯国家的7 家医院和中国12 家医院签署声明,筹备成立中阿医疗健康合作发展联盟;2019年第二届中阿卫生合作论坛上,中国与包括埃及在内的阿拉伯国家共同倡议加强双方在传统医药领域的合作。2019年上海交通大学与埃及中国大学在开罗签署了建立埃及中医医院的合作协议。

疫情期间,中埃医疗卫生合作持续不断。中国暴发疫情后,埃及落实“医路倡议”,向中国提供医疗物资援助,埃及人口和卫生部长哈莱作为总统特使携带防疫用品前往中国,向中方致以慰问和支持。埃及暴发疫情后,中埃卫生专家已组织举办八次卫生专家视频会,交流疫情防控、隔离治疗的等议题,向埃及提供了最新的诊疗方案和防控方案;近日,四川省华西医院和开罗大学医学院作为中埃权威性医疗机构围绕核酸检测主题开展首次中埃检测技术交流,进一步深化中埃抗疫合作的丰富内涵。中国政府、民间组织等也向埃及提供了多匹援助物资,中方先后向埃方提供了四批政府抗疫援助物资,加上民间捐赠,总金额超过1亿埃镑,约合4300万元人民币。中埃合作的口罩生产线已有5条口罩生产线投入运营,日产在20万只左右。中国对埃及的12类防疫物资出口也增长了118%,为埃及抗疫做出了积极贡献。目前,两国新冠疫苗合作正稳步推进,9月28日,中国驻埃及大使馆官方消息表示中国国家卫健委与埃及卫生和人口部即将签署开展新冠疫苗合作意向书。同日,埃及卫生和人口部长哈莱接种由中国研发的新冠疫苗,亲身参与中国新冠疫苗在埃及的第三阶段临床试验。


华西医院专家介绍核酸检测实验室操作要点

(图片来源:中国驻埃及大使馆)

后疫情时代,中埃可继续深化医疗卫生合作。在抗疫合作的基础上,中埃双方在医疗卫生领域仍有很大合作空间,双方作为世界大国、地区大国,也有责任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进一步建设“健康丝路”,为地区人民、世界人民带来福祉。

首先,中埃双方可以加强医疗卫生领域的经验交流,加强药物、疫苗和害虫防治领域的研发合作,为共同应对世界范围内的各大流行疾病、应对国际非传统安全做好准备。

其次,疫情中中国向埃及捐赠了大量高科技防疫物资,展现了中国在医疗技术和产品方面的优势,双方医疗机构、医疗器械企业可以此为契机,加强合作与往来。

第三,中埃双方可以以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区为基点,建立更多医疗器械用品生产工厂;以埃及为基点,构建中非“健康丝路”产业链,借助埃及出口非洲各国的便利及相关优惠政策,在为埃及提供医疗用品、创造产能的同时,为非洲大陆供应医疗用品,助力非洲大陆提升医疗卫生水平,真正落实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建成惠及世界的“健康丝路”。


埃及卫生和人口部长哈莱接种中国疫苗

(图片来源:《天空新闻》)


线上贸易合作推动建设“数字丝路”

埃及是“数字丝路”建设的重要节点。近年来,埃及政府颁布的“2030愿景”将国家数字化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目标,并出台多项政策支持国家数字化,对电子政务、跨境电商、普惠金融、智能制造等领域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物力。作为中东北非地区的人口大国,埃及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截至2020年2月已突破一亿人,其中年轻人的比例非常之高,18-29岁的青年人口2020万,约占人口总数的21%,15岁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34.2%,既为各产业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也为电商产业提供了诸多潜在用户;加上近年来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和逐渐改善的营商环境,埃及境内信息技术产业迅速发展,电子商务平台层出不穷,是中东地区电子商务产业增长最快的国家,中东电商本土平台noon、中国跨境电商ePanda等先后入驻埃及。埃及的政策优势和营商资源优势,使其成为建设“数字丝路”上的关键节点。而早在2017年,中埃双方就召开过关于“网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合作圆桌会议,签署“加强网上丝绸之路建设合作,促进信息互联互通”的谅解备忘录,根据2017年报告,埃及电商国际采购的第一来源是中国,占其总量的14.2%,埃及人也尤其喜欢在线上购买中国商品。

疫情期间,中埃电子商务、线上贸易合作创新发展。疫情暴发后,埃及与中国电商加强合作,对华水果出口量稳步增长。目前,埃及已成为中国进口柑橘和橙子的第三大来源地,每年为埃及创汇1亿多美元。6-7月,埃及参加了中国举办的云上广交会,埃及工商联合会与广交会承办方中国对外贸易中心以“云签约”的形式签订合作协议,双方的参展商和采购商通过线上平台展示货物,足不出户谈生意、做买卖,交易平台与交易方法都有所创新,促进了双边经贸合作的发展,助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疫情期间,埃及快递小哥正在送货

(图片来源:新华财经

后疫情时代,中埃可继续加强线上合作。随着疫情的发展,埃及民众的互联网意识在不断增强,对线上购物的接受程度不断增加,线上购物成为一种新的消费习惯,线上支付的比例也在不断提高,对埃及电商产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此机遇下,中埃双方有必要继续加强线上贸易合作,在技术交流、物流运输、电子支付等层面加强交流与合作。

中国正大力发展跨境电商产业,今年4月国务院决定新设46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加上此前已批准的59个,目前国内已经有覆盖30个省区市的105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发展格局。疫情之下,传统的对外贸易活动受到冲击,跨境电商发挥其独特优势,开展在线营销,实现在线交易,以新业态新模式助力中国外贸攻坚克难,中国连续7年位列埃及第一大贸易伙伴,疫情期间双边也通过线上贸易进行了多种交易。从传统贸易转向线上贸易,即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需求,也为两国贸易交往提供了诸多便利。

埃及希望中国能够为其提供先进的经验与共同发展的平台。根据埃及国家计划院发布的报告,一方面,埃及认为中国在中小型项目数字化领域有先进的经验,希望通过中国的电商平台学习电子商务领域的培训和销售,接受相关技术培训,挽救其国内受疫情消极影响的小微项目。另一方面,该机构提出由中国商务部与埃及贸工部主持建立中埃电子商务平台,鼓励中埃青年参与发展电子商务,促进双方经济交流。

目前,中埃双方在线上贸易领域的合作,不仅仅在跨境电商等线上零售产业中,也在向着各个产业发展。数字技术将为中埃双方在各层面的合作注入新动能。未来,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层面和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环境保护、城市规划等社会服务层面的合作都将迎来数字化转型,形成更高效智能的合作机制。


线上教育合作促进实现“民心相通”

中国与埃及的教育合作由来已久。中埃双方在1955年就签订过互派留学生和教师的合作文件,当年年底首批留学生赴埃学习。1958年,埃及在艾因·夏姆斯大学开设了埃及第一个中文系。65年来,双方一直保持着友好往来,互派留学生和教师,建立孔子学院、中文系,建立校际友好关系。目前埃及已建成2所孔子学院、3所孔子课堂,同时有16所大学开设中文系或者中文课程,在校注册学生约3000人,在孔院学习人数达5万人。但一直以来双方教育合作的方式相对传统,中国虽在尼罗河电视台开设了首个电视孔子课堂,但对时代科学技术的利用仍有不足。近年来,华为等企业与埃及加强了技术领域的线上教育合作,这一合作值得推广到更多领域和更多单位中。

疫情期间,中埃借助线上平台丰富人文交流。一方面,全球兴起的线上教育热潮为中埃双方利用线上方式改善教育合作提供新思路,双方借助线上平台举行国际研讨会,组织线上课堂,进行友好交流,“埃及人眼中的中国”等活动也组织了中埃高校抗疫主题线上座谈会。苏伊士运河大学孔子学院的中埃师生在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增设“防疫抗疫小课堂”,印制阿语版防疫宣传手册,斋月期间还自发为埃及贫困人士捐赠生活物资。校方也为中方教师提供专属交通车和司机并赠送口罩,是中埃师生合作抗疫的典范,苏伊士运河大学孔子学院也因此获得了中国驻埃及大使馆颁发的中埃抗疫合作贡献奖。另一方面,中国线上教育平台推广到埃及,为埃及教师进行远程教学提供技术支持,促进了埃及线上教育的发展。中埃双方开展的一系列高质量的线上文化教育交流活动促进了中埃民众“民心相通”。也是在此基础上,9月7日,中埃双方签署了《将汉语纳入埃及中小学作为选修第二外语的谅解备忘录》,这意味着汉语成为一门可供埃及中小学生选修的外语,根据中国驻埃及大使廖力强在协议签署仪式上的发言,“中方将进一步加快和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进程,通过语言学习、职业培训、市场就业三位一体的链条式合作模式,使汉语教学更好服务埃及民生建设和经济繁荣,服务两大文明复兴伟业。”这一协议的签署是两国教育合作的新突破。

中国驻埃及大使廖力强与埃及教育与技术教育部长绍基共同签署谅解备忘录

(图片来源:《七日报》)

后疫情时代,中埃可从更多层面推进教育合作。教育乃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基石,“民心相通”是建设“一带一路”的基石,也是共建命运共同体的基础。无论从何角度,教育合作都对中埃自身发展、共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中方计划进一步加快和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为两国政治互信、经贸往来和人文交流搭建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新平台,为打造中埃命运共同体打好基础铺好路。中埃在后疫情时代延续并加强双方多年来的教育文化交往,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顺应两国发展的需求。

加强线上交流。双方高校、研究中心间可以延续疫情期间的合作模式,增加远程教育、线上交往的频率,不断探索中埃合作的新式办学空间,开放网上教育资源,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丰富教育、科研合作的方式与模式,通过线上方式增加对共同关心问题的沟通交流,加强教育资源的流动与互惠,为双方实现民心相通提供更多路径。

着力人才培养。一方面,双方可以加强远程教育、信息技术、“互联网+”等新兴产业的专业人才培养合作,有针对性地培养更多符合新时期中埃合作需求的人才;另一方面,也要培养更多懂数字经济、深入了解阿拉伯国家产业知识的跨行业复合型人才,推动双边各行各业合作的数字化转型。目前,中国正在埃及进行着“汉语+职业技能”、“职业培训”等模式的教学方式,相信随着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这一教学模式中也会出现适应数字时代的新内容。

新冠疫情的暴发让中埃双方对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识更加深刻,只有携手合作、走互利共赢之路才能有效应对各类全球性的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问题。“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在此机遇下也将迎来新的认可。在此背景下,中埃共建“一带一路”的机遇存在于更多层面与领域,中埃双方非常有必要共同把握新的发展机遇,加强多层面交流合作,将埃及打造为“一带一路”建设支点国家,共享更多建设“一带一路”带来的红利。

 

撰稿:李雪婷

排版:温越涵

审校:王广大 陈越洋

 

https://mp.weixin.qq.com/s/gXDY0_WwD0KJLuo6B4s3Kg

https://mp.weixin.qq.com/s/gmpE4AwGUtXLJ-e9qzxLH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