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与你们同在】阿拉伯国家新冠病毒疫情观察周报第1期(7.05-7.12)

发布者:谭旻发布时间:2020-07-14


·疫情发展综述

截至当地时间7130点,阿拉伯国家累计确诊768136例,死亡13285例,治愈536155,较一周前新增确诊共计82308例。

约旦、突尼斯、科摩罗、吉布提、卡塔尔、索马里、苏丹、巴林、科威特、阿联酋、毛塔、也门疫情稳定。过去一周内,约旦在诊病例数逐日下降,由212例降至172例,每日新增病例数降至个位,疫情稳定态势明显,政府已宣布将于7月末重新开放机场,恢复部分国家航班,教育部宣布自810日起分批开学。卡塔尔新增病例数维持在500/日上下,在诊病例数大幅下降,由7387例降至3708例,治愈率稳定提升,达到96.28%,为阿拉伯国家最高。阿联酋确诊曲线已趋于平稳,迪拜已于77日恢复对游客开放,并放宽旅行禁令,阿提哈德航空计划78月恢复飞往全球58个目的地的航班,阿联酋航空7月客运服务目的地总数增至52个;毛塔新增病例数降幅明显,已于710日起取消全国范围内宵禁,恢复各省际、市际公路通行。

于上周相比,沙特每日新增病例数明显回落,近5日以来,新增病例已基本维持在3000/日上下,疫情或出现拐点。为减轻进口商压力、恢复国家进口正常运转,海关总署宣布将推迟30天征收关税,强调各类进口商均可通过提供银行担保证明参与该计划,无法提供证明的进口商可提交书面承诺并进行线上申报。埃及新增病例数降幅明显,本周内稳定在1000/日上下,但负责紧急医疗事务的卫生与人口部部长顾问谢里夫·瓦迪阿表示,近日新增病例数的减少说明民众的防控意识有所加强,并不意味着疫情得到缓解。摩洛哥新增病例较上周有所下降,在诊人数由75日的4255例降至712日的3212例,卫生部宣布714日起,允许摩公民和外籍居民通过海、空入境。

伊拉克、阿曼、阿尔及利亚新增病例继续维持高位,但治愈人数增速高于在诊人数增速。伊拉克、阿曼710日新增病例创新高,分别达到2848例和1889例。78日,伊拉克议会危机小组成员哈桑·哈拉蒂表示,伊拉克已进入疫情大暴发阶段,必须采取严格的防疫举措。阿曼卫生部宣布712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新冠肺炎感染调查行动,届时将在各省本国公民和外籍居民中抽取样本进行血清检测。阿尔及利亚本周内日均新增465例,712日新增病例再创新高达483例,政府宣布,710日起,对疫情严重的29省施行为期一周的交通限制,禁止人员出入这些省份。黎巴嫩新增病例增势明显712日新增病例数达疫情暴发以来最高值166例,黎政府和各联合国机构驻黎代表处、各大民间组织合作,发起“COVID Is Not Over”和“Stay SAFE”运动,以加强各部门防控措施、提高公民防控意识和限制病毒传播。

巴勒斯坦在诊人数增速远高于治愈人数增速,治愈率仅17.6%加沙地带医学负责人多梅尔表示,加沙地带医护人员已做好准备前往西岸地区协助抗疫。利比亚和叙利亚新增病例涨幅较大,疫情恐出现快速蔓延趋势。

表一:阿拉伯国家疫情数据

(按照阿拉伯国家累计确诊人数降序排列)


表二:阿拉伯国家疫情趋势图


·聚焦:海合会国家受疫情影响大规模裁减外籍劳工

新冠疫情在全球暴发后,国际油价急跌给海合会国家经济造成严重影响。尽管这些国家纷纷推出基于本国国情的财政支持计划以减少私营企业损失、加强危机应对能力,但在全球石油需求下降、各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形势下,海合会六国目前暂无法恢复到疫情前的经济活动规模,这导致近段时间以来这些国家政府部门及私营企业纷纷宣布裁员,裁员对象首先指向外籍员工。海合会国家为裁减外籍劳工纷纷采取何种政策、海湾地区劳动力市场现状如何、外籍劳工的大量流失将给海合会国家带来怎样的影响?

(机场排队等待回国的外籍劳工)

·海合会国家大规模裁减外籍劳工

卡塔尔财政部日前公布文件,指示政府机构以及其他公共部门自61日起通过降薪或裁员等方式将外籍雇员人力成本降低30%,该文件还列出了其他成本削减措施,如不再提供预付薪水等员工福利;据媒体报道,卡塔尔石油公司已裁员800人,其中多数是外籍员工;卡塔尔航空在今年3月解雇了约200名菲律宾员工,并计划在近期继续裁员。

科威特石油大臣哈利德·法迪勒此前表示,20202021年度科石油公司及其子公司将停止雇佣外籍员工;科威特住房事务部宣布,将在一年内实现部门内部科威特化,分三个阶段将外籍员工全部替换为本国公民;科威特还计划提高外籍人员更新签证和居留许可费用,减少颁发家庭签证,以此限制本国的外籍人口数;科威特航空在6000名外籍员工中已裁员1500名,通过减少雇员人数、降低成本实现损失最小化;6月中上旬,科威特共派出319架次航班运送约59000

外籍人士归国,其中大部分为埃及和印度公民。据《阿拉伯时报》报道,预计年底将有近150

外籍劳工离开科威特。

阿联酋政府宣布,对于一些拒绝接收公民回国的国家,将重新考虑对其公民的就业政策;阿布扎比正在考虑停止执行与部分国家达成的合作备忘录,对拒绝撤离本国公民的国家,未来将对其公民在阿就业设置严格限制,并在招聘中采用配额制度;5月初,印度驻阿联酋大使馆宣布,已有20万余名居住证过期或失业的印度公民完成回国信息登记。

(迪拜机场的卫生检疫区)

沙特阿美石油公司削减了2020年的资本支出,自6月起开始裁员,目前已有500名外籍员工被裁;沙特最大建筑公司本·拉登集团数千名员工被解雇或强制无薪休假,员工工资削减30-70%、取消通勤等补贴以降低成本;沙特投资机构jadwa investment最新发布研究报告显示,自2020年初以来,已有32.3万名外籍人士离开该国。受疫情影响,预计全年将有约120万名外籍人士因失业离开沙特。

巴林劳动力市场监管局给予非法外籍劳工期限以提交身份合法化申请或选择离境。

阿曼宫廷部日前发布通知,要求所有政府机构将外籍专家和顾问的数量削减至少70%

世界劳工组织对此次因疫情危机离开海湾地区的外籍劳工数量未做出具体预估,但表示,这个数字将比2008年金融危机和2014年油价暴跌时大得多。


·海合会国家劳动力市场现状

海合会国家本国公民主要在政府部门或大型国企就业,以便获得更好的薪资待遇、社会保障与社会地位,而“高性价比”、便于管理的外籍劳工是则是其劳动力市场的主力军。据统计,海合会国家外籍劳工总数在2700万至3000万之间,卡塔尔、阿联酋等国的外籍劳工数量占国内人口总数的90%;此外,各国还有数量不少的非法移民。

南亚劳工尤其是印度劳工是海合会国家外籍劳工的主体,此外还有大量的其他阿拉伯国家劳工。根据《中东观察报》发布数据,在阿联酋的菲律宾人达70万左右,在沙特的菲律宾人达上百万。在沙特、阿联酋、阿曼和卡塔尔的印度人超过900万。长期生活在海合会国家的埃及人超过500万。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17年海合会国家外籍劳工向外转账总额达到1200亿美元,是最大的国际移民汇款发送国——美国的两倍,成为世界上对外汇款数额最大的地区。

表三:海合会国家外籍劳工对外转账总额与美国的对比

(图表来自海湾政策发展中心)

外籍劳工活跃在海合会国家的各个领域,如建筑业、零售业、服务业等,为缓解海合会国家劳动力短缺、各国大规模开发和现代化进程做出巨大贡献。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降低对外籍劳工的严重依赖,海合会国家纷纷进行劳工本土化改革,力图在一定程度上以本国劳动力替代外籍劳工。这一政策持续至今,是海合会国家经济多元化改革的关键,近年来几乎所有海合会国家公布的发展愿景都涉及劳动力本土化相关内容。但大多数计划均“治标不治本”,进展并不明显,外籍劳工仍是海合会国家劳动力市场的中坚力量。


·外籍劳工流失对海合会国家可谓“喜忧参半”

外籍劳工的减少对各国劳动力本土化、减少经济负担等存在积极影响。就疫情防控而言外籍劳工减少后,各国防疫难度、疫情暴发风险将随之降低,政府防疫支出压力将减少。作为海合会国家劳动力最大群体,数以千万计的外籍劳工生活条件并不理想,几十名劳工同住一间宿舍的情况屡见不鲜,政府无力在劳工居住区采取严格防疫措施,更无法为其提供足够多的宿舍,这导致劳工间无法保持安全社交距离,劳工聚集区成为疫情“高危区”。若疫情在外籍劳工中暴发,不仅会使相关国家声誉受损,带来的卫生、经济和社会影响也不容小觑。

(劳工未能保持安全社交距离的卡塔尔某工地)

大量外籍劳工离开后,政府则可借此机会重组劳动力市场、加速经济多元化改革,提升本国公民就业率。20世纪后期以来,海合会国家严重依赖廉价的外来劳动力,这对本土就业市场带来严重冲击,加剧了本国公民失业问题。私营部门竞争激烈、待遇较差,本国公民更加倾向于在公共部门就业。而海合会国家自20世纪90年代后大力推进私有化进程,私营部门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外籍劳工人力成本低、工作能力强,在招聘过程中与人力成本更高的本国员工相比更加受到雇主的青睐,本国公民失业率因此居高不下。

另外,有学者认为,大量外籍劳工流出后,或将给本土文化的主体性带来积极意义。阿拉伯劳工组织曾指出,“阿拉伯国家遭受严重的威胁,其中之一源于外籍劳工。一些阿拉伯国家的人口构成已达到危险的境地,这将危及这些国家的文化、规范与未来。”外籍劳工的文化、观念和习俗与海合会国家本土文化差异较大。民调显示,60%的阿联酋人认为外籍劳工导致其本土文化受到挑战。在巴林等一些国家,印地语成为英语之外最主要的外语。

(街边的失业外籍劳工)

但另一方面,鉴于外籍劳工在海合会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各国政府无论是出于疫情防控需求,还是借此机会重组劳动力市场、推进劳工本土化改革,又或者是为强化本土文化认同,从而大规模裁减外籍劳工,这都将给本国经济带来巨大的潜在风险。专家曾发出警告,大规模外籍劳工的离开可能会导致海合会国家政府收入锐减、延缓后石油时代改革进程。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尽管海合会国家的外籍劳工向外转账总额年均达1000亿美元以上,但他们也需向所在国政府交纳税费及房屋租金、教育、购物费用、签证续签费等,增加所在国财政收入。一些观察员认为,外籍劳工数量减少后,市场对各类商品的需求也将随之减少,“无论是对披萨的需要,还是对别墅的需求”,国家经济不可避免受到影响。此外,来自印度、巴基斯坦、菲律宾、孟加拉、印度尼西亚和埃及的外籍劳工在海合会国家的频繁流动给各国航空业带来丰厚收益,仅迪拜至印度各主要城市的往返航班每周就有1100余趟,若大量外籍劳工离境,航空业收入也将受到影响。

(施工中的外籍建筑工人)

多项支柱性产业面临发展阻碍。外籍劳工在基础设施建设、生产部门运营、知识转移中发挥突出作用。他们同样也是旅游业、酒店业、运输业、服务业的中流砥柱,海合会国家零售、旅游、餐饮业中60%85%的从业者均为外籍劳工。除低技能或非技术性劳动力外,大多数海合会国家缺乏本国专业技术人才,外来专业技术人才带来国外先进的知识、技术,给海合会国家创造的收益是不可估量的。美国乔治敦大学卡塔尔分校国际与地区问题研究中心马丁·希维特教授曾总结外来专业技术劳工对海湾经济体的重要性,他表示若没有外来专业技术劳工的支持与协助,海合会国家就无法发展“知识经济”。

(迪拜某停车场的外籍安保人员)


·专家建议

综上所述,从长远来看,外籍劳工的大量流出对海合会国家疫情防控、经济多元化改革、强化文化认同具有积极意义,也能减轻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压力、减轻确保社会稳定的安全机构的压力,但短时间内也将对其经济造成不小的影响。在这样的双重矛盾下,不少专家建议,应合理化遣返政策。一方面,海合会国家人口结构明显失衡、本国公民失业率高居不下,外籍劳工的存在将引发社会问题;但另一方面,外籍劳工已成为海合会国家社会结构的一部分,其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短期内仍需外籍劳工贡献力量。因此,海合会各国应做到有选择性的 “裁减”和“遣返”, 合理化相关政策。

卡塔尔大学法学教授阿卜杜勒·哈米德认为,面对疫情后将发生重大变化的世界经济,各国政府应以坚定的政治信念、与时俱进的发展愿景应对挑战,并提出如下建议:

  1. 通过制定法律,限制外籍劳工规模。外籍劳工由国家统一管理,而非个人或公司。

  2. 打破僵化体制,保障劳工权益。海合会国家立法者、决策者、工会组织等应从立法层面明确工作时长计算方式、各方责任义务、社会保障机制等。

  3. 国家加强监管劳动法的执行,保障劳工住宿和工作环境的健康安全。

  4. 重新审视国家发展愿景及未来主导性生产模式。政府应减少对外部石油市场和外籍劳工的依赖,前者受国际油价和疫情等不确定因素影响大,后者对国家服务和公共设施造成负担。

  5. 采取高生产力、高科技和生产方式多样性的经济模式。实现从低生产率、生产单一的发展模式到高生产率、经济多元化的转型。

  6. 加大对本国公民的教育投资。国家的发展需要公民的支持与努力,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对本国公民的教育投资加大力度。

简言之,即使海合会国家大规模裁减外籍劳工,且对外籍劳工就业施以多种限制,但短时间内还无法摆脱对外籍劳工的依赖。因此,海合会国家应根据自身国情,在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协调平衡好外籍劳工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两者间的关系。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供稿:汪倩

审校:王广大 陈越洋

排版:温越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