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越洋:文明交流互鉴在中阿命运共同体构建中的作用

发布者:温越涵发布时间:2024-11-28


近日,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陈越洋副教授CSSCI来源期刊《国际观察》发文,从国际政治社会学(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ociology, IPS)视角就文明交流互鉴在中阿命运共同体构建中的作用进行学理分析。文章摘要如下。

全球治理失灵、全球秩序失序、全球信任失信是当前世界面临的巨大危机与挑战。新时期的全球治理需要多元共生的文化秩序,其关键路径在于文明对话、交流和互鉴。文明交流互鉴,是中国处理不同文明间关系的基本立场,是中国提出的关于构建新型文明关系的原创性理论。文明交流互鉴作为世界交往的实践,包含丰富的国际政治社会学内涵,对其进行学理梳理有助于更好地认识这一理念在探求世界文明交往范式方面所发挥的独特作用。阿拉伯国家是全球较早与中国就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发表联合声明的国家群体,为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本文依托国际政治社会学理论,选取三个分析视角,以便系统考察中阿文明交流互鉴的现实基础。一是国家间良性互动,二是国际社会期待与国际责任,三是集体身份认同与积极社会学习。当前,要从全球战略高度和大变局加速演进方向把握好、引领好中阿关系的高水平发展,就必须厘清文明交流互鉴与构建中阿命运共同体的辩证关系,重视文明交流互鉴为构建中阿命运共同体提供的文化内生性动力、包容性内涵、价值认同共识与道义软实力。在具体实践中,中阿双方应重视文明交流互鉴所形成的价值共识、正向认知、文化主体性等方面的重要影响,同时重视青年群体在中阿文明对话中的重要作用,以大历史观和新文明观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