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王广大教授,叙利亚中阿关系学者卢冉在阿拉伯研究中心发文《“全球文明倡议”:中华民族经验的结晶》(阿文),全文如下:
前言
当今世界科技不断进步,而文化、知识和文明的交流却十分滞后,这已成为一个被广泛讨论的问题。因为在国与国和人与人之间缺乏交流时,世界怎么会取得科学上的进步呢?这就是一些人所说的“文明真空”。关于这个问题,黎巴嫩作家阿敏·马卢夫在其著作《文明的沉没》中写道:“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我们有办法将人类从折磨它的祸害中拯救出来,让它悄然进入一个自由、进步、全球团结和共同繁荣的时代,但我们正朝着相反的方向加速前进。”那么,是什么阻碍各国打破壁垒和限制,以共建为原则进行交流,让全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当今世界是否需要在文明交流领域开展新的合作呢?
全球文明倡议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世界是相互联系、命运与共的,虽然每个国家都有各自的问题,但是却共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问题,这些层出不穷的全球性问题和挑战,不仅包括粮食安全、教育、就业、医疗和健康问题,还有“价值观”“文明”和“意识形态”等问题。虽然知识和文化也在不断进步,但是这些问题仍然难以解决,这在某种程度上促使各国之间开展交流以寻找创新的解决方案,或者可能需要一种全新的交流方式。这种文明交流可能是各国过去未曾有过的,所以文明需要在互惠互利的原则上交流,互相学习经验,推动建立全球文明倡议。该倡议基于以下原则: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是一种需要,而不是一种奢侈。
解决世界上的问题,必须从认识这个世界的现实出发,即多制度、多宗教、多风俗、多文明。不同文明的形成往往是因为交流和互动,每个文明都有自己美丽的一面,可以与其他文明在互相理解的基础上共享,而不是强加或激发基于种族和归属的优越感。文明之间的差异是自然的,并不意味着存在分歧。当民族之间的差异消失时,真正的生命力也就消失了。这就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言中指出的:“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人类文明发展历史表明,认为自己的种族和文明优于其他种族或文明的想法是愚蠢的,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注定是死路一条,这是当今人类经历一系列问题后达成的共识。这将使我们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的现实和人类文明多样化发展的规律,因为这将使我们产生对待不同文明的平等意识,从而产生无关种族、宗教、语言或性别的人类平等思想。
全球文明关系
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在1993年发表时引发了巨大争议,他认为以自由民主制度为主导的西方国家与伊斯兰国家和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中国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这导致许多学者用近乎种族主义的观点来理解文明多样性。而在这个时代,必须从另一个更和平的角度看世界,因为文明相互融合和相互交流。当一个文明崛起时,并不意味着另一个文明的衰落,这是一个基于文明交流对话原则的更广阔的角度,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其他文明衰落。这说出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所表达的中国观点:“激发人们创新创造活力,最直接的方法莫过于走入不同文明,发现别人的优长,启发自己的思维。”
今天,一个全球性的文明倡议从遥远的东方-中国发出,这个倡议意义重大。中国没有引入其他文明,而是创造了一种中国特色的模式,却并没有将这种模式推广到其他国家,而是呼吁各国创造适合自身国情的发展模式。那么什么是全球文明倡议?
中国近年来发起了多项倡议,包括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上述倡议的理论概念和“一带一路”倡议一样,都是为了建设更发达、更安全、更文明的世界。
2023年3月15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并发表题为《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的主旨讲话,为全球文明倡议奠定了理论基础。习近平主席将发展进程描述为:“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曲折起伏,各国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程充满艰辛。当今世界,多重挑战和危机交织叠加。世界经济复苏艰难,发展鸿沟不断拉大,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又一次来到历史的十字路口。” 这意味着今天的我们急需新理念,以解决人类面临的新问题。
全球文明倡议重点呼吁以下几点:
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共同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充分挖掘各国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
全球文明倡议旨在为全球治理以及各国和不同文明之间的相处提供新方案,推动政治对话走上新台阶,也探讨了深层次的哲学问题,比如各国和各种文明存在的目的,不同文化、历史、宗教、生活方式、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国家间实现和平共处的途径等。在当今世界面临分裂危险的关键时刻,全球文明倡议重振了乐观精神,有望让“文明的冲突”与“历史的终结”这两种幻想彻底覆灭。
全球文明倡议的理论基础
全球文明倡议的理论基础是,各国未来息息相关,同舟共济,全人类必须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共同努力把我们出生和成长的星球建设成一个和谐的世界。
该理论原则也要求每个国家探索属于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因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明根源,发展中国家有追赶发达国家的权利。因此,现代化的内容必须包括工业化过程,这是迈向更发达世界的第一步。但除此之外,现代化还应该包括许多其他方面的新内容,例如:政治思想、生活观念和文化成就,这些都会催生新的理念,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工业化概念发生重大变化。也就是说,现代化进程一旦开始,必然会改变国家现有文明的走向。
对模仿现有发展模式,而不是探索一种符合自身特色的模式,全球发展倡议的理论原则提出:如果盲目模仿西方模式,不根据本国国情、特点和实际来确定现代化的方向,无疑会导致文明的灾难。发展中国家有权根据本国国情,自主探索自己独特的现代化道路。在此背景下,中国所做的一切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树立了榜样,中国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深植于绵延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沃土。坚持发展是强国之本,激发各国自力更生。因此,中国通过这一倡议,倡导不同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充分挖掘各国历史文化。
在谋求繁荣共同体的道路上,任何国家都必须坚持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理念,走共建之路,也少不了其他国家的帮助。习近平主席指出,“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因此,国家的发展一方面是自力更生的结果,另一方面则得益于与其他国家特别是在发展领域拥有丰富经验的国家分享交流,两者相辅相成。
全球文明倡议理念最重要的是倡导平等、公平和正义,这也是世界各国在悠久历史长河中寻求的共同价值观,这不是某一个国家的专利,更不是某一种价值观优越于另一种价值观。
中国倡议是中国经验的结晶
中国在发起此类倡议之前,独立自主探索,总结经验和错误,历经重重困难,现在仍面临诸多挑战。但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可将每一次挑战转化为机遇。当今世界面临的挑战对中国就是机遇,因此中国向世界推出的这些倡议是对自身发展经验的总结,发展中国家应根据本国国情和特色加以借鉴。
中国以倡议的形式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的经验成果。中国认识到安全对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发展对实现经济和社会安全的保障作用,于是发起了全球发展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的提出,基于内部安全与发展,致力于与其他国家开展文明交流,实现互利共赢。
2008年托马斯·弗里德曼从中国回到美国后在《纽约时报》发表的一篇文章,可用于总结中国作为模范国家向世界所提供的系列中国方案。他写道,“当我坐在中国国家体育场的座位上, 欣赏成千上万的中国舞者、鼓手、歌手和杂技演员在闭幕式上,踩着高跷上完成神奇的表演时, 我不禁想起过去七年,美国和中国的截然不同经历:中国在准备奥运会,而我们在忙着对付“基地”组织,他们一直在建造更好的体育场、地铁、机场、道路和公园, 我们一直在努力建造更好的金属探测器、装甲车和无人机。”
“行胜于言”是中国古老的智慧,同时也是中国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信念。对于近年来中国推出的系列倡议,可能会有人认为它们是脱离实际的理论,但在中国生活过一段时间的人都清楚,以中国方式实现目标只需要努力和坚持。
中国通过努力和坚持使人民摆脱绝对贫困,然后通过创造首先满足人民愿望的发展模式促进人民安全,不仅是军事安全,还有粮食、社会和文化安全,以此实现全人类的共同福祉。
结语
从痛苦中走出来的民族深知和平对于发展环境的重要性。中国历经多年浴血奋战,依靠自己实现了复兴,今天又主动向其他国家提出共同合作,套用中国谚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翻译:林志颖
审校:谭 旻 温越涵
排版:温越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