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王广大教授在《阿拉伯世界研究》2023年第1期发文《构建中阿命运共同体的基础、意义与愿景》,原文如下:
图片来源:CGTN
首届中阿峰会取得重要成果之一是,双方一致同意全力构建面向新时代的中阿命运共同体。构建中阿命运共同体,面向新时代,立足大变局,扎根于2000多年历久弥坚的友谊传承和文明交融互鉴的历史积淀。
(一)共同历史记忆为构建中阿命运共同体夯实基础
以史为鉴知未来,构建中阿命运共同体要从中阿关系发展史中寻求理论指引和精神动力。历史上,中阿人民相知相亲,商品互通有无,文明交融互鉴,合作基础坚实。可以说,构建中阿命运共同体是共同历史记忆基础上的当代叙事。
中阿两大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既有古代丝绸之路上频繁的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更有近代受到西方打压的相似历史遭遇和反帝反殖斗争中患难与共的相互支持。在民族解放斗争中,中阿人民彼此声援,守望相助,极大地促进了双方的友谊。在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上,新中国与先后获得独立的阿拉伯国家进行了初步沟通和交流,全力支持包括阿拉伯世界在内的亚非国家民族独立的正义斗争,向尚未建交的阿拉伯国家承诺支持埃及人民收复苏伊士运河主权的斗争,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正当权利和巴勒斯坦问题的和平解决。20世纪60年代,周恩来总理访问非洲十国,决定向阿拉伯国家选派医疗队,从那时起到现在,有近万名中国医生奔走在阿拉伯国家的田野乡间,救死扶伤。1971年,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出著名的“两阿提案”在联合国以压倒多数通过,包括13个阿拉伯国家在内的76国支持第26届联大通过第2758号决议,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成为国际关系史上永恒的经典瞬间。在国家建设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中阿结成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合作伙伴。2008年,中国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最慷慨的援助来自阿拉伯兄弟。2020年以来,中阿在共同抗击新冠疫情的斗争中,同舟共济,团结奋斗,凝结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再次生动诠释了中阿人民患难见真情的深厚情谊。
共建中阿命运共同体是历史上的中阿友好关系在新时代的延续和升华,是新时代中阿战略伙伴关系深入发展的必由之路。习近平主席指出,作为历史上丝路文明的重要参与者和缔造者之一,阿拉伯国家身处“一带一路”交汇地带,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天然合作伙伴。中阿友好关系传承千年,自然发展为今天的战略伙伴关系,成为共建中阿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根基。
(二)文明交融互鉴为构建中阿命运共同体提供持久动力
中阿双方遵循人类文明演进发展的基本规律,相互欣赏,从彼此古老文明中吸取智慧,书写了交融互鉴的精彩篇章。
第一,中阿文明交融互鉴为人类发展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自古以来,中阿两大民族行走在丝绸之路上,持续不断地传递东西方的思想文化和器物文明。众所周知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和纺织等技术陆续传到阿拉伯世界,再传到非洲和欧洲,极大地方便了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兼具中国文化的审美追求和阿拉伯—伊斯兰文化风格的世界文化符号“青花瓷”既是中阿文化交流的结晶,也是中阿文明融合的光辉典范。经阿拉伯人传递的阿拉伯数字促进了欧洲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为近代欧洲复兴和现代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数学等促进了中国相关领域的发展,阿拉伯民间传说和汇集了印度、波斯故事的阿拉伯文学典籍传到中国,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生活,开拓了中国人民的视野。明清时期,王岱舆、刘智等一批中国回族学者“以儒释经”,即用宋明理学解释解读伊斯兰教典籍,深化了中阿文化交流和融合,为伊斯兰教中国化奠定了学理基础。习近平主席提到,甘英、郑和、伊本·白图泰是我们熟悉的中阿交流友好使者。他们分别在公元1世纪、15世纪和14世纪以伟大的冒险精神,为促进中阿与世界的相互认知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二,中阿文明交融互鉴的共同记忆在观念上构建了中阿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中阿都是文明古国,都珍惜各自的文化和遗产。中阿长期友好的重要原因是文化上的价值取向相近,都崇尚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中阿都把文明自信作为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都倡导文明之间相互尊重,平等对话。自2005年以来已成功召开九届的中阿关系暨中阿文明对话研讨会,已成为中阿两大文明互学互鉴、共谋发展的重要沟通平台。开罗、拉巴特等城市开设的中国文化中心,为中埃、中摩人文交流和增进双方人民相互了解提供了便利。目前,中国在阿拉伯国家开设20所孔子学院、2个孔子课堂,中国40多所高校开设阿拉伯语专业,为中阿友好源源不断培养新生力量。中阿坚持对话交流、合作包容,成为不同文明和谐相处的典范。将来,中阿双方还要加强智库、媒体交流,构建融通中阿的话语体系。
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是中阿长期友好的坚固保障和宝贵经验,也是新时代构建中阿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石。今后,中阿要在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基础上继续为构建中阿命运共同体丰富内涵,充实内容,形成更多公共产品,推动构建中阿命运共同体不断走深走实。
(三)大变局凸显构建中阿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当前,世界秩序正在从美国全球霸权向包容性的多边主义转变,多极化格局趋势日益明显。同时,世纪疫情叠加俄乌冲突地缘政治危机,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各国全球战略收缩对于世界秩序产生系统性影响。可见,大变局时代充满机遇与挑战。
第一,美国中东战略收缩,地区局势持续缓和。一方面,美国全球霸权衰落,投射到美国的中东政策上就是实施战略收缩。美国在奥巴马总统时期开始实施中东战略收缩。特朗普总统在2019年沙特油田遇袭时表态:“没承诺保护他们,又不是针对美国” ,在2020年呼唤“孩子们都回家吧,世界警察不当了”。美军在2021年“喀布尔时刻”强行撤离阿富汗,撤出在沙特部署的导弹防御系统。这一系列举动让阿拉伯国家总结出了“美国不可靠和美国不可信赖已是常态”的经验教训。另一方面,随着美国战略收缩,减少对中东国家事务的干预,地区杀戮逐渐减少,中东国家有望迎来和平期。既然“美国靠不住”,那么只能“靠自己”,需要“主动出击”营造稳定的安全环境。近两年来,中东国家间和解步伐加快,如海合会国家之间、土耳其与埃及、沙特与伊朗等国之间均开展了不同程度的接触。全球政治格局的新发展和中东地区局势的新变化,给构建中阿命运共同体创造了条件。
第二,阿拉伯国家迫切希望中国提升地区事务参与度。通过比较,阿拉伯国家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丰富的内涵,认识到中国不是殖民主义国家,不干涉内政,也不会拉一派打一派;中国尊重地区国家人民的选择,不会强加本国价值观。无论国际风云如何诡异变幻,中阿关系始终是一种文明互鉴、结伴偕行的关系,不同于西方“君临东方”的文化傲慢和任意强加价值观的强硬做派。2022年7月,沙特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会见美国总统拜登时指出:“重要的是要知道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价值观,必须尊重这些价值观……试图以武力强加这些价值观会适得其反,就像在伊拉克和阿富汗发生的那样,美国并没有在那里取得成功”。当今世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不断抬头,阿拉伯学者再次提出我们应该回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亚非拉团结反帝反霸的那种背靠背的状态。当前形势下,中阿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相互支持。
阿拉伯国家进入“独立自主”新阶段,不希望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一方面,阿拉伯国家近年来纷纷“向东看”或“向中国看”,在地区事务中更加倚重中国。举例来说,也门政府希望中国发挥与地区国家传统友好关系优势,参与调解与胡塞武装的冲突。埃及、苏丹和埃塞俄比亚都希望中国参与调解复兴大坝问题。另一方面,阿拉伯国家逐渐由战乱期向建设期转变,中国搞建设,建桥、修路、建医院、搞贸易的优势突出。近年来,中国在“一带一路”的框架下深度参与沙特、埃及、卡塔尔、阿联酋、阿尔及利亚等国建设。当前,阿拉伯国家民心思变,迫切期望改革发展,共建中阿命运共同体得到阿拉伯世界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突尼斯在2010年底爆发所谓的“阿拉伯之春”,当时西方国家意图将其打造为推行西方民主的样板,但至今民生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且有愈加恶化之势。叙利亚、利比亚、也门、伊拉克等战乱国家经过多年的破坏与摧残,均期盼中国能参与他们战后重建。近期动荡不断的苏丹亦是如此,人民迫切希望政府实施有效的改革,期盼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第三,中阿以实际行动诠释中阿命运共同体丰富内涵。随着阿拉伯国家战略自主性增强,阿拉伯传统文化中的“多元平衡”思想再次成为主流,聚焦发展合作的意愿空前强烈。自2014年习近平主席提出打造中阿命运共同体以来,阿拉伯国家政府和人民已逐渐接受构建中阿命运共同体理念,也受惠于这一理念。习近平主席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在行动” 。在推进共建中阿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中国始终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使命和任务,先后推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锚牢发展和安全,积极促进中阿互联互通,把中阿人民的利益摆在了首要位置。
新冠疫情期间,美国缺位全球抗疫合作,中阿关系逆势前行,双方积极开展公共卫生合作,打造卫生健康共同体,为全球合作抗疫树立了典范。中阿关系强劲发展的内生动力除了在价值取向上相互欣赏之外,就是双方经济互补性强,发展战略深度对接。在经贸方面,中阿贸易额逆势增长,2020年达到近2,400亿美元,2021年达到3,303亿美元,中国稳居阿拉伯国家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中国从阿拉伯国家进口原油2.64亿吨,占同期中国进口总量的51.47%,5G、大数据、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合作方兴未艾。中国产品、中国技术、中国标准在阿拉伯国家的认可度也在不断提升。
近年来,阿拉伯国家在联大人权委员会对中国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支持,阿盟22国一致支持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在和平、创新、引领、治理、交融的行动理念指引下,中国将继续扮演中东和平的建设者、中东发展的推动者、中东工业化的助推者、中东稳定的支持者、中阿民心交融的合作伙伴。可见,中阿始终用实际行动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深刻内涵,构建中阿命运共同体已成为中阿友好合作的时代标签。中阿作为平等相待的好朋友、互惠互利的好伙伴、同甘共苦的好兄弟,也一定是构建命运共同体的最佳搭档。
(四)首届中阿峰会擘画新时代中阿命运共同体的宏伟蓝图
首届中阿峰会既是巩固和赓续传统友谊的总结,又是新时代开拓发展合作新领域的动力。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在这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上,面对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中阿都在全球变局中积极寻求开创新局,双方一致同意全力构建面向新时代的中阿命运共同体。中阿峰会是习近平主席引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一场重要活动,也将是中阿关系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为构建面向新时代的中阿命运共同体注入了强大动力。
第一,中阿峰会引领构建中阿命运共同体顺应时代潮流和民心所向。首届中阿峰会的召开是历史上中阿命运与共关系发展的必然延续。阿拉伯国家通过国际力量对比,在不断刷新对世界的认知中逐渐觉醒,他们的战略自主意识明显增强,自主行动更加积极。从阿拉伯国家纷纷表示希望加入上合组织、金砖国家组织等都可以看出这种新动向。这是阿拉伯国家的政府所愿和民心所向,他们都意识到可以与中国进行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基础上的互利合作。沙特在“2030愿景”宏伟发展规划背景下,于2021年上半年提出自主的军工生产,并连续提出了国家工业发展战略和全球供应链战略,不断加强中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阿联酋在科技领域不断寻求美国之外的合作,如阿联酋驻华大使不断与中国科技界接触;卡塔尔举办世界杯,中国元素无处不在,令全球瞩目;中国与埃及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已经取得一份份沉甸甸的早期收获。
中国适时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中阿双方找到了利益的汇合点。中阿双方已召开3届中阿改革发展论坛,携手落实全球发展倡议。习近平主席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会议开幕式上提出“打造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架构”以来,在四年内已举办了2届中东安全论坛,也提出多项中东安全倡议和主张。
2004年中阿合作论坛成立以来,已成功召开九届部长级会议,不断推动中阿关系向前发展,切实提升了双方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2018年召开中阿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以来,中阿友谊经过了携手抗疫的洗礼,“一带一路”建设全面带动中阿关系发展,中阿全方位合作进入新阶段。中阿双方不断加强战略和行动对接,切实推动中东和平稳定、公平正义、共同发展、互学互鉴,携手构建中阿命运共同体。在中阿合作论坛成立18年后的重要历史时刻,在“世界向何处去”成为时代之问的重要历史关头,召开首届中阿峰会,是中阿在各个领域的合作达到了一定广度和深度后水到渠成的结果,将引领中阿携手构建面向新时代的中阿命运共同体。
第二,中阿峰会为构建新时代中阿命运共同体指路定向。当前,全力构建面向新时代的中阿命运共同体,已经成为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共同意愿、共同目标和共同行动。其目标是加强中阿团结协作,助力各自民族复兴,促进地区和平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中阿峰会上的主旨讲话,提炼出跨越千年、历久弥坚的中阿友好精神“守望相助、平等互利、包容互鉴”,也是指导构建中阿命运共同体的精神指南。构建面向新时代的中阿命运共同体,要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坚持独立自主,维护共同利益,深化战略互信,坚定相互支持,倡导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二是聚焦经济发展,促进合作共赢,既要巩固传统合作,也要做强合作新增长极,开拓合作新领域,应对好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等重大挑战;三是维护地区和平,实现共同安全,充分尊重中东人民主人翁地位,运用中阿智慧推动政治解决地区热点难点问题,构建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中东安全架构;四是加强文明交流,增进理解信任,深化人文合作,共同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在首届中阿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中方将同阿方一道推进“八大共同行动”,作为构建中阿命运共同体和落实《中阿全面合作规划纲要》的第一步,涵盖支持发展、粮食安全、卫生健康、绿色创新、能源安全、文明对话、青年成才、安全稳定等诸多领域,充实完善了中阿务实合作的四梁八柱。从“八大共同行动”的具体内容来看,完全有理由相信,中阿近20亿人民将切实感受到构建中阿命运共同体的实惠。由此可见,中阿双方最高领导人就构建面向新时代的中阿命运共同体做好了顶层设计和精神引领,擘画了蓝图,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抓好落实,要把“命运与共”作为中阿友好各项工作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不但要树立中阿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还要自觉把这一理念落实到行动中去,要把“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看待或处理中阿关系的方法。为此,我们要积极推进与阿拉伯国家和阿盟、海合会等区域组织和次区域组织的协商合作,夯实原有的利益交汇点,不断探寻新的命运连接点。我们要让构建中阿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行动世代相传,还要做好青年工作,要在弘扬中阿友好精神中共同开创新时代中阿关系的美好未来。
(本文观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