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黑板 划重点 中阿改革发展专家视频会上专家们都说了些什么?

发布者:温越涵发布时间:2020-12-04


11月26日,中阿改革发展专家视频会成功举行,20余位中阿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云端”,围绕“共建中阿命运共同体”、“搭建海湾地区多边对话平台”两大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共话合作举措。外交部发言人在会前、会后两次例行记者会应询向媒体介绍会议情况,《人民日报》会后刊发相关报道,人民网、新网、环球网等多家媒体纷纷转载。会议为何受到如此重视?会议有哪些亮点和看点?敲黑板、划重点,本期为您带来“共建中阿命运共同体”议题下的专家精彩发言。

 

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朱威烈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今年以来,习近平主席多次向中阿会议致贺信,亲自推动中阿团结友好与战略合作,再次证明元首外交对中阿战略伙伴关系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彰显出当前形势下构建面向新时代的中阿命运共同体的重大意义。“共建中阿命运共同体”是中国领导人基于对历史和现实,经过深入思考后提出的“中国方案”,也是得到阿拉伯兄弟认可的合理方案。近年来,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累计培训298名阿拉伯国家高级官员,举办多场学术会议和互访交流活动,就双方共建“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议题开展讨论,推动中阿双方在改革开放和治国理政方面的经验交流,成效显著。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杨洁勉教授表示,应从“前瞻意识和战略对接、用好平台和稳中求进、问题导向和共对挑战”三个方面对中阿命运共同体战略对接的路径作出规划。首先,前瞻意识和战略对接,即一是充分认识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是超越时空局限和增加共识;三是提高战略思维和议题设置能力。其次,用好平台和稳中求进,即一是深化战略伙伴关系;二是推进“一带一路”的共商共建共享;三是发挥合作机制的作用。最后,问题导向和共对挑战,即中阿关系在发展中不仅需要在广度和深度上继续提高,而且还要努力避免阿拉伯地区内部矛盾和冲突的负面影响,以及某些域外大国的干预和破坏。因此,中阿双方在合作时要以问题导向,不断解决问题,持续向前推进。

 

苏丹驻华大使加法尔·卡拉尔表示,现有的重要机制可以成为建立中阿命运共同体的基础,其中最重要的是中阿合作论坛及其相关战略机制、“一带一路”倡议及中阿双方签订的各类经贸合作协议等。但建立新的机制和纽带也很重要,我们需要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方面建立联系,如互设翻译中心、智库交流、教育合作、建立中阿记者联合会等方面,合力为建立中阿命运共同体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中东学会会长杨光教授表示,能源合作是中阿合作的主轴,是中阿双方共建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领域。当前能源安全主要面临两大挑战:一是供应安全受到地区不稳定的威胁;二是国际油价过低和不稳定。下一步,中阿双方应推动更具包容性的谈判促进国际油价的合理稳定。此外,中阿双方在新能源领域合作前景广阔。中东是世界光伏资源最丰富的地区,而中国具有光伏发电的成熟技术,是世界上最大的光伏发电设备生产国和出口国,与中东国家开展新能源合作并在此基础上开展能源密集型产业,具备非常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前景。双方应当对此提高认识,并进行前瞻性和战略性规划,让中阿能源及相关领域合作更加久远。

 

沙特科研与知识交流中心主席叶海亚·本·朱奈德表示,悠久的中阿文明交往史表明,阿拉伯人对中阿友谊有着笃定的信念。直到今天,阿拉伯人也十分尊重中国,认为中国是一个愿与世界各国人民和睦相处的国家。中阿民族的交往和亲近是大势所趋,尤其是在当前这个充满动荡和变化的世界,我们更需携手前行,共同面对。但是,中阿民心互通还未达到理想效果,双方必须通过项目合作及媒体宣介,开展学术经典互译和语言互授,进一步推动中阿文明互鉴互赏,推动中阿民族形成更多交汇。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丁俊教授认为,第一,中阿人文共同体建设是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思想基础。第二,中阿人文共同体建设具有深厚历史基础和强大现实动力。新时代中阿“全面合作、共同发展、面向未来的战略伙伴关系”为中阿人文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强大现实动力。第三,中阿两大文明有着许多共同共通、相似相通的价值理念,这些理念为构建中阿人文共同体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第四,构建中阿人文共同体需要多方面共同发力。首先是不断加强汉语在阿拉伯国家的教学和阿拉伯语在中国的教学;其次是加强中阿智库交流,为共同体建设提供更多人文滋养;最后是不断深化和拓展人交交流,相互讲好中国故事和阿拉伯故事,消除认知赤字。

 

伊拉克外长顾问易卜拉欣·费萨尔表示,历史上,丝绸之路为中国、亚洲和非洲之间的沟通、投资、贸易和资本流通奠定了基础。如今,“一带一路”将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中东、非洲和欧洲沿线国家紧密相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66%,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三分之一。伊拉克政府高度重视“一带一路”倡议,“石油换重建”的中伊合作战略是符合双方经济预期的。中国是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领导者,石油资源是关键,伊拉克法奥港口建设对保障能源安全、助推“一带一路”倡议走深走实有着重大意义。

 

中阿合作论坛事务大使李成文表示,中方始终坚信,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都有平等发展权利、追求美好生活权利、参与国际事务权利。全球治理体系要大家一起建设,不能沉迷本国优先,也不能唯我独尊。要恪守主权平等、不干涉内政、和平解决争端等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抵制单边制裁和长臂管辖,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作为地区阿拉伯国家的好朋友、好伙伴,长期以来,中方积极参与地区事务,致力于推动地区形式缓和、分期弥合,不断深化同地区阿拉伯国家互利合作,帮助地区夯实发展稳定的基础。中方始终相信,海湾地区应当也完全可以成为繁荣幸福的安全绿洲,海湾地区人民应当也完全可以实现充分发展、安享和平幸福的美好生活。再远的路,一步一步走,就一定能到达目的地。

 

阿联酋全球安全与防务研究院主席赛义德·厄尼姆表示,搭建海湾地区多边对话平台将为海湾地区提供重要机遇,对构建新中东秩序、以和平对话和公平参与原则解决地区分歧等方面意义重大。但搭建这一平台也面临诸多挑战,如伊朗与海湾地区国家关系紧张、海合会成员国内部争端等,因此中国应将伊朗核协议问题与海湾——伊朗关系问题和阿拉伯——以色列关系正常化发展分开讨论,并将伊朗问题拆分成几个小问题,然后逐个击破,先易后难,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这样才能逐步累积共识。此外,中方倡导的海湾地区多边对话平台,必须是一个包括伊朗、海湾国家和周边利益攸关国在内的多边对话平台,中方则主要扮演斡旋方和主持方的角色。

 

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所中东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唐志超教授表示,当前海湾安全面临多元化的复杂挑战,包括政治、经济领域,也有国际关系层面;既有传统安全,也有非传统安全的挑战。地区安全挑战与地区面临的政治、经济问题相互交织,是一个综合性的安全问题。一个繁荣、发展、安全、稳定、包容的海湾符合中国利益,也是中国的政策目标。在海湾安全上,中国强调以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新型安全观为指导,积极推动海湾国家开展合作,维护地区稳定。秉持“以发展促安全”理念,统筹发展与安全,支持地区国家改革进程,扩大经济合作,推动地区国家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从根源上解决安全问题。秉持“以合作促安全”理念,强调“互信、互利、平等、协议”8字方针,积极支持地区国家开展合作,并提供便利。

 

伊拉克巴格达大学战略研究中心主任伊卜提萨姆·阿米莉表示,长期以来,中东地区安全架构一直是“一家独大”,缺乏多边参与体系。中国以其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得到世界的普遍尊重,这为在海湾地区搭建多边对话平台创造优势。部分人担忧中国呼吁构建“海湾安全绿洲”是有意干涉海湾地区事务,其实这种想法是毫无根据的。中国呼吁建立多边对话机制,推动伊朗参与地区安全建设,提升海合会成员国国际影响力,目的就是为了消除这种担忧。中国参与“海湾安全绿洲”建设将会促使海湾国家安全机制更加平衡,东亚、东南亚和中亚的安全,包括海湾地区的安全相互联系,密不可分,这一倡议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更符合阿拉伯国家的利益,有望实现“互利共赢”。


 

北京外国语大学薛庆国教授认为,第一,“共建中阿命运共同体”理念符合中阿双方的共同意愿。尽管阿拉伯国家内部存在一定程度的分歧,但发展中阿友好关系是阿拉伯人民的重要共识之一;第二,中阿双方不存在根本的利害冲突,中国的崛起对于阿拉伯人而言是机遇而不是威胁;第三,建设中阿命运共同体需要中阿双方合作互助,发展则是中阿合作的首要考量;第四,中国的对阿政策是值得信赖的,中国不会损害阿拉伯民族利益,也不需要阿拉伯国家“选边站”中国的对阿政策也具有长期稳定性,不会因领导人的更替而发生根本性改变;第五,建设中阿命运共同体还需强化自我意识,在处理中阿关系和看待彼此时,做出独立的决策和判断;第六,后疫情时代赋予中阿共建命运共同体更多机遇,还需中阿双方抓住机遇,携手共进。

 

海湾未来中心首席研究员希夏姆·葛尔维认为,中阿关系在发展过程中同时存在“吸引力”因素和“排斥力”因素,“排斥力”因素主要是恐怖主义、战乱等,中阿双方应对“排斥力”因素予以高度重视。虽然阿拉伯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与地理位置各不相同,但他们都将从“一带一路”倡议中获益,这是吸引中国投资、密切贸易与金融往来、加强安全沟通、发展基础设施、改善运输服务和建立物流枢纽的良机。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王义桅教授认为,中东地区是一带一路交汇点。打通欧亚大陆,中方需要阿拉伯国家的支持。同时,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秉持互利共赢的理念,也只有中国是在真诚帮助阿拉伯国家发展民族工业,实现民族复兴。中阿经贸、能源、技术合作发展顺利,人文领域交流劲头不足,中国对外宣介力度仍然不够,政府与民间外交应相互配合,共同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宣介出去。此外,中国应重视在伊斯兰经济领域与阿拉伯世界的互动,以赢得阿拉伯世界更广泛的理解和尊重,给中国企业带来很好的收益的同时,将中阿合作推进至更深层次。

 

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副所长王林聪教授认为,在世界大变局背景下,推进中阿命运共同体建设是应对全球治理失范和全球性问题不断增多的迫切需要,符合后疫情时代中阿共同发展、实现中阿两大民族复兴的共同需要。中阿命运共同体建设是包容开放的,其建设阶段可分为: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命运共同体。首先,应以“一带一路”建设为核心,夯实中阿命运共同体的利益基础。如推动中阿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继续深化中阿“1+2+3”合作格局;深化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领域和新业态合作。其次,完善和推进机制建设。继续发挥中阿合作论坛机制的引领作用,同时推进并落实中阿峰会的高端引领作用;加强在全球治理和南南合作中的中阿合作机制建设。最后,发掘东方文明智慧,塑造共同价值。搭建中阿智库联盟,中阿青年联盟、中阿媒体联盟等平台,做到精英引导、大众了解,实现“国相交、民相亲、心相通”的局面。

 

埃及塞得港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系主任纱里法·法迪勒认为,阿拉伯地区历史悠久,石油资源丰富,市场广阔,是中国对外交往的重点地区之一。阿拉伯国家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阿拉伯国家也面临诸多挑战,内乱频发,需要中国的帮助。近年来,中阿双方从政府到民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但中阿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正面临包括霸权主义、政治动荡与环境恶化、人口多样性、伊朗与土耳其的势力渗透、以色列问题等在内的多重挑战。中国应更多地利用公共传媒驳斥西方的恶意抹黑,加强孔子学院海外建设,促进民心相通、文明互鉴。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东所所长牛新春教授表示,中国和中东地区同时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阿命运共同体的意义更加突显、前景更加广阔,具有紧迫性、现实性和长远性。随着美国全球战略重心转向亚太,其中东战略收缩态势明显,这为建立中阿命运共同体创造绝佳历史机遇;经济方面,中国和阿拉伯国家都进入经济结构转型和升级换代的新阶段,双方优势互补性强,将为打造经济命运共同体提供强大动力;政治方面,中阿双方都在探索适合自身的治理、发展道路,经验互补性强;过去几年,中美关系的变化对中阿关系造成了一定的压力,“选边站”政策不符合中阿双方的利益,中阿双方应加强沟通,联合反对此类政策;疫情期间,中阿双方在各领域开展紧密合作,创造了中阿合作新案例;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和阿拉伯国家“向东看”政策对接空间巨大,将为双方开展密切合作打造最佳平台。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郭树勇教授认为,在疫情国际防控和世界经济和政治动荡的变革期,中阿命运共同体建构正处在关键时刻。中阿命运共同体主要具有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文明互鉴的文化共同体为底蕴;二是以同命相怜的身份共同体为纽带;三是以“一带一路”的利益共同体为动力;四是以安全治理的责任共同体为支撑。中阿双方应树立共享安全的观念,新型的全球治理,包括新型的全球安全治理需要我们新的思维,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应该合作起来,共同探索这一路径,中阿命运共同体的合作也将会产生示范作用。中阿安全治理理念若能成熟落地,或将在全球层面为世界安全治理做贡献,尤其在破解美国的硬态战略层面。

 

约旦中东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白岩·吴迈利表示,中国在国际关系中倡导合作原则,反对依附与吞并。这是中阿关系不断加强的一个重要原因,尤其是阿拉伯国家方面希望在互利互惠而非依附与霸权的基础上发展双边关系。推动构建中阿命运共同体则需要依赖以下几条路径:一、确保“一带一路”倡议与沿线国家愿景规划的战略对接;二、加强中阿双方文化教育机构与智库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三、警惕文明冲突理论陷阱,反对霸权主义、单边主义,推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四、支持中国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推动构建中东新秩序。

 

对外经贸大学海湾研究中心主任丁隆教授表示,当前,海湾地区安全局势面临严峻挑战。中方此时提出搭建多边安全对话平台,对于缓解海湾紧张局势,建设海湾长期安全架构具有重要意义,体现了中方维护地区及国际安全,为国际社会提供公共品的一贯立场和努力。未来海湾安全对话应秉持 “三项原则”:平等开放、面向行动、持续推进。落实“三项原则”首先应从提供对话场合出发,促使各方坐下来;其次,注重谈判的包容性,包括伊朗在内的地区各方都应被包括进来;第三,以维护伊朗核协议等地区安全机制为阶段性目标,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第四,以谈出一个全面和平协议,建立海湾安全架构为长期目标。

 

突尼斯“地中海发展倡议”委员会主席加齐·本·艾哈迈德表示,阿方赞赏并支持中国为解决危机、维护和平和促进发展所作努力,推动地区国家深化与中方的合作,响应中方倡议,凝聚力量。阿方愿同中国一道努力,实现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的共同目标,在海湾和阿拉伯地区构建安全绿洲,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海湾地区是中东的“稳定之锚”,应该继续成为“安全绿洲”,而非新的“动荡之源”,因此阻止核扩散势在必行。因此各方应求同存异,克服制度差异,搁置教派冲突,共同致力于平等、对话和协商。

 

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广大教授表示,中国提出的“搭建海湾地区多边对话平台”的倡议,是中国向国际社会、地区国家提供的一项中国特色的公共产品,体现了大国的担当,为海湾地区安全的担当,也是为人类安全的担当。中国这一倡议的目的是促进地区各国团结合作,为地区人民打造安全海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实施的具体路径则主要包括:一、各方可先承诺停止敌对言行,承诺不通过军事方式解决矛盾,秉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解决;二、中国主办首次海湾地区多边对话平台会议,以后可以探讨轮流举办的方式;三、推动对话平台机制化建设,包括特使协调会、外长会议、元首会议等;四、充分发挥智库作用,尝试建立海湾地区多边对话平台智库论坛;五、后疫情时代,海湾安全还应把“人的安全”纳入对话平台的讨论范围。

 

埃及贝尼苏韦夫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副教授娜迪亚·赫尔米表示,中国与中东冲突各方建立了牢固而平衡的关系,这使中国能在许多复杂问题中扮演调解人的角色。通过建立多边对话平台,中国外交可以在解决海湾国家和伊朗关系问题上发挥核心作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解决世界各国的争端,各国应合作共赢,而非相互争斗。在当前海湾地区国家与伊朗关系紧张的背景之下,中国外长王毅提出的搭建海湾地区多边对话平台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促进海湾——伊朗对话机制的建立是当前的首要任务,其次应扩大安全合作范围,保障货物航行自由、打击恐怖主义和犯罪行为,以维护海湾地区,乃至整个中东地区的安全与稳定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