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越洋副教授就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成立75周年纪念峰会上的讲话接受《利雅得报》联合采访

发布者:温越涵发布时间:2020-09-29

9月28日,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陈越洋副教授接受沙特《利雅得报》联合采访,就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成立75周年纪念峰会上的讲话发表观点。全文如下:

中国专家: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的讲话具有深刻含义和重要意义


(来源:利雅得报)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成立75周年纪念峰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再次强调中国在应对后疫情时代挑战中倡导国际合作、坚持多边主义。视频会议中,习近平主席向各国领导人介绍了应对新冠疫情危机,面对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上升及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的中国观点和建议。

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提到,国际社会应携手合作战胜疫情,以科学为指导,支持世卫组织在抗疫斗争中的领导地位。

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王霆懿助理研究员表示,过去两年里,世界对发展的理解发生了巨大变化。各国应知道,可持续发展有助于促进社会繁荣、增加经济机会、创造社会福祉、保护环境卫生,是改善民生的最佳方式。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多边合作、摒弃零和思维,才能实现人类的共同安全、共同发展,牺牲别国安全利益谋求自身安全最终也无法实现真正的安全。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孙德刚研究员表示,冷战后,中国和阿拉伯国家为实现和平、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反恐、实现现代化、脱贫等付出了巨大努力,也在这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这证明了二者制度的有效性。

孙德刚称,在如今新冠疫情继续蔓延,世界经济缓慢复苏,部分地区霸权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民粹主义抬头的背景下,国际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联合国,需要在联合国多边框架下共同讨论人类面临的安全和发展问题。

当前,全球已有3000多万人确诊新冠肺炎,死亡人数超百万,为尽快战胜疫情、恢复世界经济,习近平主席呼吁国际社会将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团结合作,采取全面长期的应对措施,共同克服这场世界公共卫生危机。

病毒无国界,全球一盘棋,任何一国的决策和行动,都可能对周边国家乃至地区的整体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形势产生外溢效应。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陈越洋副教授认为,各国只有加强协调与协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协同配合,才有望共同走好疫情防控和发展经济的“平衡木”。

陈越洋表示,共赢和非零和思想可以看作是中国发展对外关系的重要准则,也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概念,从中国古老的文化遗产中汲取而来,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赋予新的内涵。资源的全球化配置能够极大提升效率,体现了世界经济发展规律,而违背这一规律只会自食恶果。

新冠疫情让人们意识到,世界各国休戚相关、命运与共。面对这场前所未有的疫情危机,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抗疫斗争,分享疫情防控、疾病治疗的信息和宝贵经验,向其他国家捐赠医疗物资,参与国际联合科研,分阶段重启商业活动以保证全球供应链运转。

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倡导国际合作,新冠肺炎疫情不会是人类面临的最后一次危机,必须做好携手迎接更多全球性挑战的准备。

https://mp.weixin.qq.com/s/K4sRwYdSw_XOrVnGQXWhIQ